有这么一个小故事:一百多年以前,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去请教大科学家达尔文,她问:“先生,我的孩子应该何时开始教育?”达尔文反问道:“你的孩子有多大了?”那位母亲得意地说:“他才2岁半呢!”这时达尔文惋惜地回答:“夫人,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。”
时隔一百多年的今天,仍有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以为然,认为孩子小,等到上了学再受教育也不迟。这样,往往忽略了学龄前可贵的六年,这是能够接受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。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科学研究认为,即使从3岁开始也太迟了,应该从零岁开始进行早期教育。
瑞士动物学家普尔特曼,曾对人类和各种动物的胎儿以及出生后的婴儿进行研究比较。他发现幼猴出生1周后就能和大猴一起行动,狗、猫、马等动物一出生就能下地,用四条腿站立行走。它们之所以能在极短时间内同成年动物一起生活,是因为支配它们行动的大脑已达到成年动物的成熟程度。人类的新生儿出生后,虽然和成年人一样具备有呼吸、消化、吸收、排泄等维持生命的机能,但脑的发育及成熟程度还不健全。根据普尔特曼的计算,如果要使新生儿脑的成熟度达到生下来就会走的要求,那必须在母体内发育21个月。如果是以脑的发育成熟度来衡量,那么胎儿早出生了10-11个月,由于大脑在出生时还未完全成熟,出生后就更需要食物营养和精神营养,食物营养指的是以供给蛋白质为主的喂养,精神营养也就是良好的早期教育与训练。生理学研究认为,人的大脑生理发育最迅速是生命的头两年。在这大脑发育的“黄金时代”,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刺激和教育,那么脑的功能就会逐步退化。
目前,国内外已有一些产科医院开始注意到孕妇的精神卫生和胎教,并设立了母婴室,让孩子出世后就接受母爱和教育训练。
据报道,某产科医院曾对刚出生的24个婴儿分为两组:一组睡在婴儿房内,一组睡在母婴室内。过了两年后,在随访中发现,后者的婴儿语言能力比前者发展得早,因此教养学家们提倡,婴儿从出生起,父母不仅要注意他的身体发育,精心护理与喂养,还要注意孩子的精神和智力发育,应从零岁开始进行教育。